“A也A不到哪里去”的成因及其构式义分析
##plugins.themes.bootstrap3.article.main##
摘要
“A也A不到哪里去”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独立且典型的口语表达结构。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框架,从构件、语义、来源以及成因四个方面讨论该构式。构式中的“A”,前者为变化形容词,后者为性质形容词;后者与“不到哪里去”结合紧密。关联副词“也”连接二者形成比较性语境。构式义为说话人假定主体具有A性质,但该性质在数量或程度上不会超出某个有限量的主观评价。通过语料分析我们推断该构式是从“V也V不到哪里去”发展而来的,并从词性的变化、认知的发展以及类推动因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:一是汉语中动词与形容词本身存在着发展演化的关系促使“V也V不到哪里去”发展演化出“A也A不到哪里去”这一构式;二是交际中隐喻机制的使用引起双方认知角度的不同,导致了在使用过程中对构式的多种理解,为“V也V不到哪里去”类推为“A也A不到哪里去”创造了条件;三是雪克隆的溯源性使得“A也A不到哪里去”中的A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源表达 “V也V不到哪里去”的构式压制,因此前者A的性质才会更加接近动词。
##plugins.themes.bootstrap3.article.details##
##submission.howToCite##
易琪., & 邹杨. (2021). “A也A不到哪里去”的成因及其构式义分析. 汉学与国际中文教育, 1(1), 85–94. 取读于 从 https://so08.tci-thaijo.org/index.php/cikkuhygj/article/view/219
栏目
汉学研究